最近在河北大學的校園里撞人事件由于諸多因素的糾結,已經逐漸演化為圍觀者眾多的社會公共事件。何以能夠演化為社會公共事件呢?
恐怕主要原因即是“官二代”的一句“狂言”——“我爸是李剛”。
這句“我爸是李剛”,在公共事件中已經不僅僅是一句陳述性的語言,而代表了“權力的囂張”;“李剛”也不僅僅是現(xiàn)實中的肇事者的父親,甚至不僅僅是某公安局的副局長,而成了“權力符號”。對此,我倒是有些自己的想法,也許不準確,只是一點想法而已,希望不被拍磚。
據說肇事者是喝了酒的,而且是醉酒駕車,終釀慘禍。如果說醉酒駕車是釀成慘禍的一個前提的話,同樣,醉酒也是他口出狂言的一個前提。試想一下,如果肇事者足夠清醒的話,他就有足夠的理性控制自己,絕對不會說出那么張狂而引發(fā)公憤的話語;可是他醉酒了,于是在釀下撞人慘禍之后,緊接著又釀下了“口無遮攔”之禍,不僅自己招來了萬人唾罵,而且也把他爸李剛置于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實在是酒精惹的禍。
看到這里,你或許會有疑問,酒精與心理學有什么關系?別說,還真有一點兒關系!按照弗洛伊德心理學的理論,人的意識是分三個層面的: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這三者中,不為自己和他人所知卻在很大的程度上起支配作用的是潛意識;人在清醒的時候,由于受理智的支配,屬于有清醒意識的理性狀態(tài);前意識也叫下意識,是處于潛意識與意識間的中間狀態(tài),比如醉酒狀態(tài)。
當然,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有他不完全合理的地方,比如他對潛意識的解說大多與性有關,這一點最受質疑,而他的學生,另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就修正了他的觀點,并進一步提出了集體無意識的心理學概念,將個體的潛意識與民族的集體無意識結合起來,認為不為自己和他人所知卻在很大的程度上起支配作用的更主要的是集體無意識,下意識也屬于這個范圍之內。這么看來,醉酒狀態(tài)的言行等表現(xiàn)應該是在下意識之中受集體無意識的支配而產生的一種帶有本能特性的反應,“我爸是李剛”之“狂言”大概就屬此列吧。
基于以上的說明,是不是可以說,“我爸是李剛”既非“權力的炫耀”,也非“權力的囂張”,而是本能狀態(tài)下的一種“自我的權力保護”,其背后的集體無意識是“官本位”思想的張揚與跋扈,是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人治”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還魂,而這才是更可怕的。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zhàn)考研,勤思考研為每位考生準備了一份考研資料,資料包括心理學、教育學、漢碩等專業(yè),分為初試和復試兩部分,所有申請資料的同學都可以獲得對應專業(yè)資料。資料會在三個工作日內發(fā)放,如果沒有解決,大家可以到“勤思考研自習室”微信公眾號投訴。
凡注明“來源:勤思教育網”的作品,版權均屬勤思教育所有,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除此之外的其它來源資料系本網編輯網上搜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僅供閱讀者參考之用,不代表勤思贊同其言論或立場。如涉及作品侵權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勤思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注明來源或刪除,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聯(lián)系郵箱:hezuo@qsiedu.com。
(責任編輯:zxh5516 )
關注公眾號
送心理學大禮包!
點擊在線咨詢
010-8646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