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
一、課程與課程理論
?。ㄒ唬⒄n程的概念
對于課程的界定,各派學者可謂見仁見智,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幾種:
1、課程即教學科目
把課程等同于教學科目,在歷史上由來已久。我國古代的“六藝”和西歐中世紀的“七藝”。在近代,斯賓塞最早提出課程一詞,該詞的詞義是指導人類活動諸方面的諸多學科。
2、課程即學習經驗
代表人物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他根據(jù)實用主義經驗論,反對課程是活動或預先決定的目的這類觀點,在他看來,手段與目的是統(tǒng)一過程不可分割的部分。所謂課程,即學生的學習經驗。
3、課程即文化再生產
代表人物是鮑爾斯和金蒂斯。在他們看來,任何社會文化中的課程,事實上都是該種社會文化的反映,學校教育的職責是要再生產對下一代有用的知識和價值。
4、課程即社會改造的過程
20世紀改造主義的觀點,認為課程不是要使學生適應或順從社會文化,而是要幫助學生擺脫社會制度的束縛??荡奶岢?ldquo;學校敢于建設一種新的社會秩序么”的著名命題。
5、古德萊德的五類課程
第一類是理想的課程,即指由一些研究機構、學術團體和課程專家提出應該開設的課程。
第二類是正式課程,即指由教育行政部門規(guī)定的課程計劃和教材等。
第三類是領悟的課程,即指任課教師所領會的課程
第四類是實行的課程,即指在課堂中實際展開的課程
第五類是經驗的課程,即指學生實際體驗到的課程
(二)、課程理論及其流派
1、知識中心課程理論
?。?)、代表人物:布魯納
?。?)、理論背景:知識中心課程論有時也稱為學科中心課程論和學問中心課程論,這一課程流派主要是以蘇聯(lián)人造衛(wèi)星上天為契機而出現(xiàn)的,在整個60年代,這種動向是世界性動向,尤其在美國。這就使得整個60年代美國課程改革積極鮮明的形成學問中心課程的內容與方向、特點和性質。這場課程改革產生的課程,就是知識中心課程。開始使用知識中心課程這個用語的是古德萊德。他在1966年這樣說過,如果說前代的課程開發(fā)是以兒童中心或社會中心為特征的話,那么,這次課程開發(fā)就得命名為學科中心或知識中心了。進入70年代,這個用語得到了廣泛使用。
(3)、目標:把學生從小學就作為小學者、小科學家來培養(yǎng)
?。?)、目標的特點:
第一,學問化,是知識中心課程的第一個特征,知識中心課程的教學內容當然是學問。
第二,專門化,是知識中心課程編制的第二個特征。知識中心課程批判教育內容的相關化、融合化、廣域化,反對學科的統(tǒng)合。知識中心課程對各自學科及其背后彼此獨立的專門的學問顯示了極大的關切。知識中心課程所強調的幾乎都是作為獨立的實體——專門的學問。
第三,結構化,是知識中心課程編制的第三個特征。知識中心課程著眼于知識結構的把握。許多課程開發(fā)者都想以各自學術領域的最主要構成要素,如概念、關鍵理念、原理、探究形態(tài)為中心,組織各門學科的知識。
2、社會中心課程理論
(1)、代表人物:布拉梅爾德
?。?)、代表觀點:
第一、社會改造是課程的核心,課程不應該幫助學生適應社會,而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社會秩序和社會文化
第二、學校課程應以建造新的社會秩序為方向,應該把學生看作社會的一員,主張學生盡可能的參與到社會中去
第三、課程知識應該有助于學生的社會反思;課程的價值既不能根據(jù)學科知識本身的邏輯來判斷,也不能根據(jù)學生的興趣、需要來判斷,而應該有助于學生的社會反思,喚醒學生的社會意識、社會責任和社會使命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zhàn)考研,勤思考研為每位考生準備了一份考研資料,資料包括心理學、教育學、漢碩等專業(yè),分為初試和復試兩部分,所有申請資料的同學都可以獲得對應專業(yè)資料。資料會在三個工作日內發(fā)放,如果沒有解決,大家可以到“勤思考研自習室”微信公眾號投訴。
凡注明“來源:勤思教育網”的作品,版權均屬勤思教育所有,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除此之外的其它來源資料系本網編輯網上搜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僅供閱讀者參考之用,不代表勤思贊同其言論或立場。如涉及作品侵權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勤思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注明來源或刪除,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聯(lián)系郵箱:hezuo@qsiedu.com。
(責任編輯:guolaoshi )